服务热线0917-5496961

碑文与墓志铭

发表时间:2017-02-24 16:15

碑文,是指刻在石碑上的文词,专为刻碑而作。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碑文的体裁各具特色,归纳起来,可分以下三类:墓碑、墓志铭和功德碑。我国制碑的俗习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碑的出现。从汉朝以后,刻碑风气逐渐普及,几乎处处可碑,事事可碑。因此,碑文竟成了使用范围极广的实用文体。

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关于墓志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得很清楚:“墓志: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也指墓志上的文字。有的有韵语结尾的铭,也叫墓志铭。”当今的人们并不知道墓志铭是放在墓里的,墓外的人是根本看不到的,而把地面上的墓碑及碑文错称为“墓志铭”。

“墓志铭”一词现仍在使用与很多人不了解它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种文化载体有关。东汉末年,曹操严令禁碑,魏晋两代亦因循此令。然而世人追念亡者之情仍望有所寄托,于是产生了将地表刻石埋入墓中的墓志铭形式。被誉为中国文学史、古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书法艺术等“多面统一的大家”、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先生就曾撰文指出:“墓志铭虽刻在石上,却是埋藏在地下的,凡立于地面之上的碑文是从不称为‘墓志铭’的。今传世的历代墓志铭,都属于出土文物。如果在地面上撰文树碑,应称‘碑文’,若篇末加韵语,则称‘碑铭’……立在碑亭中的应是‘碑铭’,而绝非‘墓志铭’”。墓志铭又称“埋铭”“圹铭”“圹志”“葬志”等,由这些称谓也可看出它确实是埋在地下的。吴先生的纠错言犹在耳,但是报刊图书上的误用和滥用依然不断出现,实在令人无可奈何。

很显然,“墓志铭”是“碑文”其中的一种体裁,近代随着葬式葬法的演变推行,碑墓合一之制日盛,墓志铭之作渐衰;解放后,实行丧葬改革,丧事从简,并推行火葬,墓志铭失去了物质载体,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所谓的“墓志铭”真正的意义应该是碑文。